75380055 2585235101708798 7620267728321904640 N

【讓自己單純當個「媽媽」就好】

我在《他們都說妳「應該」》中,特別花一個章節寫「媽媽的裹腳布」,第一個部分就是:

「要成為好媽媽:為小孩犧牲一切」的壓力。

以現在的狀況,的確有越來越多父親投入親職。不過,在傳統與文化習慣的影響,當有了孩子,比較容易被要求、或是必須因為孩子而做生涯調整與犧牲的,時常還是母親。

以社會的潛規則來說,我們期待女性進入家庭、生了小孩之後,就應該要成為一個「#好媽媽」。這個「好媽媽」沒有明確的標準,但 #身邊好像每個人都比你更清楚這個標準是什麼。

每個人都可以來提醒你,要求你把孩子的事情放在第一位,把注意力都放在孩子身上,如果你的孩子生病了、受傷了或是發生什麼事了,連路人可能都可以「指教」你,說你做得不夠好。

特別是現在社群軟體發達,當媽媽們在比較中,發現有些人怎麼都做得那麼好,而自己卻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,一次次感受到自己的不足、情緒失控與挫折時,就更會產生很大的沮喪、甚至憂鬱。

若你是全職媽媽,社會有時會有一種隱微的觀念傳達著,那就是:「你在家沒事,沒有出去賺錢,更要把注意力都放在小孩身上,不可以有自己的生活。」

於是我們在這些期待中,失去自己,變成孩子的附屬品。那麼,在孩子長大之後,我們怎能如此容易剪斷彼此的臍帶,讓他自由飛翔?這根本就是相悖的事情啊!

就如我書中說的,許多女性在這樣的期待下,將這些期待化為對自我的期待,希望做到盡善盡美,卻也不免累積許多委屈、痛苦,ˊ而慢慢地,這些感受轉為憤怒,覺得自己被不公平的對待、不被重視,而忍不住將這些憤怒,射向自己最親近的人:先生或孩子。

這些受傷、被虧待的委屈,即使壓抑下來,也並不會因此消失,只會讓我們年紀大了、小孩也大了,而我們站到較高的社會階層,上一輩那些可以指點我們的人都不在了的時候,我們開始跟小孩「要」–

用另一種「社會期待」,也就是:「我為你犧牲這麼多,你應該要孝順我」,來讓自己「要」到那些錯失的愛與重視;

會轉變成這樣,是很自然的狀況。因為,那些過去讓我們委屈的人,或許已經不在了,我們也要不回我們的犧牲與被公平對待;於是讓我們藉由跟比我們社會階層還弱勢的人要回來、並藉由這樣的彌補,覺得過往的犧牲與委屈都是「值得」的。

只是,這種「要來的愛」,仍然建立在另一個人的犧牲與痛苦上。而我們從「被壓迫者」變成「壓迫者」,藉此感覺內心的空洞被暫時填補……

但,沒有人真正感覺幸福。

我們都不希望彼此的關係變成如此,卻也無法擺脫那些期待與壓力。只是,若我們必須有過多的犧牲與委屈,在有機會討回時,很難不想討回來;那麼,我們能不能讓自己試著不要這麼犧牲、委屈,沒有那麼多的「應該」,不用一定要當「好媽媽」,就單純地,當個媽媽,好嗎?

陪伴一個生命的成長,讓自己可以更輕鬆地感受生命與愛。

而若你身邊有剛成為媽媽的人,能否給他們更多的支持與鼓勵,而非用各種標準來要求、來「指教」他們呢?

尊重一個生命,尊重養育生命的人,這是我們社會能夠做的努力。

從我們每個人開始,給媽媽一些喘息的空間,讓媽媽,可以單純當個媽媽;也讓媽媽們,能夠保有部分的自己吧!

★本文部分內容摘修自《他們都說妳「應該」》

#他們都說妳應該 :bit.ly/2GjJiaN

#文化纏足 #媽媽的裹腳布

==================

❣《情緒勒索》:goo.gl/4A12pM

❣《關係黑洞》:goo.gl/QyaBBT